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黄芩专家开出脱贫良方

盛夏7月,浓雾笼罩下的昭觉县龙沟乡显得有些神秘,驱车前进途中鲜少见到车辆往来,这片大凉山深处的土地仿佛与世隔绝。但自去年起,西南医科大学副教授夏纪毅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出现打破了这份沉寂。

“扶贫车间”内机器正轰隆隆地运转,“黄金茶坊”正在有序搭建中,半山腰上绽放着一片片黄芩花海……夏纪毅带领大家干出来的“新场景”讲述着龙沟乡蝶变的故事。

?黄芩花开脱贫路

初次“见面”,龙沟乡就给了夏纪毅这个挂职党委副书记一个“下马威”。平均海拔2450米,一年中有两百多天都是大雾天气,常年寒冷、潮湿……“满目疮痍、贫穷落后、连绵荒山”,夏纪毅用这12个字阐述了对龙沟乡的第一印象。“这里的贫困是我从未想象到的。”这同样也让夏纪毅更加坚定来龙沟干扶贫的初心与使命。如何用自身专业特长来帮助村民脱贫?夏纪毅走向了产业扶贫的道路。

作为学者,夏纪毅研究最多的就是黄芩,可谓是一名“黄芩专家”。在获得西南医科大学和凉山州科技局药材种植项目支持后,他结合大峡谷的土壤、气候、水源等条件,最终在7种药材中敲定种植黄芩作为龙沟乡发展的第一产业。

2018年初,夏纪毅在有着不同海拔、水源、土壤类型的3个乡开展“科技扶贫”种植,共试种60亩黄芩,带动龙沟乡14户(建卡贫困户12户)群众参与。为确保增收,夏纪毅代表集体与河北一家药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明确了比市场价高1元/斤的保底收购价。

“三分种,七分管。”自黄芩下地,夏纪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播撒在土地里面。手把手教技术,自掏腰包设立“管理奖”,夏纪毅的这些举动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为大峡谷找到了一条脱贫奔康的新路径。

在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腰上,一片如薰衣草般的紫色花海映入眼帘,遍地的鲜花给大山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正是阿尼米村村民黄火者家种植的黄芩。“去年每亩黄芩产值920斤,收入达3220元左右,收入是种植土豆的两倍、荞麦的三倍。” 自去年试验种植收获颇丰后,黄火者继续选择跟着夏纪毅的步伐前进,而夏纪毅也有计划地推广药材种植。

龙沟乡黄芩试种成功的“星星之火”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今年辐射带动支尔莫乡等周边乡镇共种植黄芩200余亩,并为整个昭觉县乃至凉山州类似高海拔、缺水、贫瘠地区的轮作土地及荒地种植起到了示范作用。

夏纪毅(右一)指导村民种植黄芩

?致富“春风”吹进凉山深处

长久以来,龙沟乡群众需要走30多公里山路才能把农产品背到古里片区最近的乡镇去卖。这样的现状让夏纪毅想到了依托金野以匹村集体经济打造第二产业的思路。

“帮扶工作既要脚踏实地,也要高瞻远瞩。”夏纪毅表示,只有让群众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帮扶工作结束后他才能安心返乡。凭着这样的信念,夏纪毅组织成立“云端人家”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订单+帮扶单位/市场+专合社+农户”模式成立的“扶贫车间”去年已正式运营。

“扶贫车间”的成立不仅有效解决了运输成本的问题,同时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一笔可观收入。“我们以高于市场价0.2元—0.3元的价格收购我乡及周边乡镇农户的农特产品。”夏纪毅说,这样的形式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通过各方支持,截至2018年底,车间销售总额达到191万元,金野以匹村集体经济增收纯利润40余万元。

在取得一定成效后,夏纪毅没有停滞不前,依然在积极探索“新出路”。龙沟乡地处高山,是否可以发展高山种茶业带动发展?为此,夏纪毅和综合帮扶队队员开始了新的奔波。科学研发和市场调研同步进行,结果喜人,原来黄芩叶子和嫩芽可用于制茶,且价格颇高。此外,在奔赴雅安调研时,夏纪毅结识了雅安制茶厂两位大师,在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下,金野以匹村海拔2850米的土地里试种了3亩高山茶。自此,龙沟乡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走上了产业升级的道路。

今年5月,龙沟乡通过与雅安茶叶公司及成都药业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研发出高附加值养身保健饮品——黄金(芽)茶获得成功,样本通过中国地质研究院送权威部门进行检测。“种植一亩黄芩,根部和叶子保守估计共能收入6000元—8000元。”夏纪毅说,目前已经接到一个4000份的订单,而他当初提出的创“一乡一品”、三产融合新局面也已雏形初现。

7月底,“黄金茶坊”的搭建工作已接近尾声。“再过两周你们就把黄芩叶子带到乡党委旁的‘黄金茶坊’卖钱哈。”听到夏书记的这番话,黄火者脸上的笑意难掩,他知道,自己种植的这些产品将在广阔的市场内销售,为自己打下奔向小康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