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健康产业和“互联网+医疗”理念的推进,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医科类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虽相对较好,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了解当前医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从而加强医科类就业服务的工作势在必行[1]。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以上海市某高校所有医科类研究生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医科类研究生就业调查问卷》,收集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对就业过程的认知态度和就业结果。 (二)研究方法。 按照各学院2015届毕业人数等比例进行班级整群抽样,采用Excel 2013建库录入数据 ,运用SPSS15.0进行描述性和多元分析 ,包括频数、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卡方检验等。共发放187份 ,回收有效问卷153份,回收率达81.8%。 二、结 果 (一)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来自于公共卫生学院(37.3%)、基础医学院(32%),护理学院(13.1%)、生物医学研究院(11.8%)和放射医学研究院(5.9%%调查对象为女生,69.6%来自城镇,78.4%家庭经济处于中等水平,63.4%所在专业也为当初报考专业,本科高校多为外地高校(77.1%),具有校外实习经历(46.3%)以及具有学生工作经历(46.6%)分别占一半。家庭成员方面,父母学历高低不一,父母亲的学历多为初高中学历及以上(90.2%/73.7%),父母职业大多与医疗卫生不相关(91.3%/89.9%),较多为农业劳动者(30.9%/33.6%)。 (二)就业过程。 1.自我认知。在自我认知方面,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就业的优劣势(83.6%)以及个性、兴趣和能力(84.2%)较清楚 ,但大部分认为自我展现能力缺乏(46.9%)。将自我认知与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就业优劣势的清楚程度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P=0.0054),经济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对就业的优劣势更为清楚。 2.就业压力认知。在就业压力认知方面 ,认为就业求职最大困难是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31.1%)、面试的经验以及心理准备(30.4%%认为在就业应聘准备阶段压力最大 ,其次是就业求职被拒(24.8%)和在校期间(20.0%)。将就业压力认知与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感到就业压力的时机与家庭经济状况(P=0.0363)、有无校外实习经历(P=0.0164)和有无学生工作经历(P=0.015)有关。其中家庭经济情况较贫困的研究生在就业求职被拒感到就业压力最大的比例远远大于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学生。无校外实习或学生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在就业应聘准备时感到就业压力较大。 3.就业选择。调查对象主要通过学校就业网站(52.7%)和学院就业信息平台(15%)获得就业信息。大部分首先考虑发展空间(38.8%),其次考虑个人兴趣(27.2%)和是否适合自己(25.9%),报酬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考虑的较少(4.8%/2.7%)。选择过程中首先考虑自己的想法(54.7%),其次会考虑父母(18.9%)和男/女朋友(12.2%)的意见,参考导师、同学及学长等人意见较少。将就业选择与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是否受到父母影响与父亲职业有关(P=0.0217),当父亲职业为管理类或技术类时 ,受到父母影响比例比较高 ,当父亲为农业劳动者时 ,受到父母影响比例相对较低。 (三)就业结果。 1.职位数量。调查对象求职过程中接到的职位数量集中在1-3个(80%),只有极少数人没得到offer(1.6%),多于4个职位的比例为18.4%。将毕业生职位数量与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接到的职位数量与所在院系有关(P=0.0021),护理学院研究生得到0-2个职位比例比较高 ,放射医学研究所以及基础医学院得到≥3个职位的研究生比例略高。 2.毕业去向。调查对象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国内就业(84.1%),且绝大多数与所读专业相关(91.2%),主要是医疗卫生单位(51.1%),高等教育单位(13.0%),中小企业和党政机关(9.9%/8.4%)。将毕业去向与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就业单位类别与所在院系(P=0.0081)、成长环境(P=0.0093)有关。其中,公共卫生学生和基础医学院学生大多进入医疗事业单位(62.96%/43.59%),企业或其他单位(18.52%/30.77%),进入科研教育单位则存在差异(7.41%/ 25.64%)。成长于城市或城镇、县郊的毕业生比农村的毕业生就业于医疗卫生单位的比例更高;成长于农村的毕业生就业于科研教育单位或党政机关的比例相对较高。 3.职位认知。大部分人对目前的就业岗位基本认可(60.8%),25.2%的调查对象认为符合本人的期望 ,并表示会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73.2%),等待跳槽的较少(2.7%)。 三、讨论与建议。 (一)家庭背景对个人就业影响较大。 家庭是个人社会支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就业心理、就业选择、就业质量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2]。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自我认知更清晰,更愿意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若父亲职业为管理类或技术类时 ,学生更愿意听取其建议,而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科研教育单位或党政机关,较少倾听父母的建议 ,在就业求职被拒感到就业压力最大的比例远远高于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学生。刘新华(2013)[3]、闫岑(2015)[4]等人的研究也发现相似情况。虽然家庭背景非个人之力可以改善,但高校在研究生就业工作可结合学生家庭背景对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复杂和不良的研究生 ,要帮助其构建压力缓解的途径和渠道。 (二)实践经历有助缓解就业压力。 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研究生个人成长具有重大意义[4]。对于医科研究生而言,校园外的实践和校园内的学生工作都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高研究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并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本研究也发现无校外实习或学生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在就业应聘准备时感到就业压力较大。白鸽(2013)[6]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实践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效果。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充分搭建实践的平台,围绕着医科研究生专业结合点和兴趣点指导开展实践 ,从而促进研究生个人成长 ,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三)医科细分专业去向差异明显。 医科类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为主,科研单位、企业等为辅,而不同细分的医科类毕业生去向差异较为显著。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生去企业工作和拿到多职位机会的比例都高于其他院系,对照毕业去向发现已有不少毕业生已涉足医学新媒体、医疗租赁、医疗金融等新兴领域。在大健康产业链和“互联网+医疗”概念的推行下,高校也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去向,在就业途径上扩宽并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推动医科细分专业就业的共繁荣。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健康产业和“互联网+医疗”理念的推进,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医科类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虽相对较好,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了解当前医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从而加强医科类就业服务的工作势在必行[1]。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以上海市某高校所有医科类研究生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医科类研究生就业调查问卷》,收集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对就业过程的认知态度和就业结果。 (二)研究方法。 按照各学院2015届毕业人数等比例进行班级整群抽样,采用Excel 2013建库录入数据 ,运用SPSS15.0进行描述性和多元分析 ,包括频数、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卡方检验等。共发放187份 ,回收有效问卷153份,回收率达81.8%。 二、结 果 (一)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来自于公共卫生学院(37.3%)、基础医学院(32%),护理学院(13.1%)、生物医学研究院(11.8%)和放射医学研究院(5.9%%调查对象为女生,69.6%来自城镇,78.4%家庭经济处于中等水平,63.4%所在专业也为当初报考专业,本科高校多为外地高校(77.1%),具有校外实习经历(46.3%)以及具有学生工作经历(46.6%)分别占一半。家庭成员方面,父母学历高低不一,父母亲的学历多为初高中学历及以上(90.2%/73.7%),父母职业大多与医疗卫生不相关(91.3%/89.9%),较多为农业劳动者(30.9%/33.6%)。 (二)就业过程。 1.自我认知。在自我认知方面,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就业的优劣势(83.6%)以及个性、兴趣和能力(84.2%)较清楚 ,但大部分认为自我展现能力缺乏(46.9%)。将自我认知与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就业优劣势的清楚程度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P=0.0054),经济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对就业的优劣势更为清楚。 2.就业压力认知。在就业压力认知方面 ,认为就业求职最大困难是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31.1%)、面试的经验以及心理准备(30.4%%认为在就业应聘准备阶段压力最大 ,其次是就业求职被拒(24.8%)和在校期间(20.0%)。将就业压力认知与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感到就业压力的时机与家庭经济状况(P=0.0363)、有无校外实习经历(P=0.0164)和有无学生工作经历(P=0.015)有关。其中家庭经济情况较贫困的研究生在就业求职被拒感到就业压力最大的比例远远大于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学生。无校外实习或学生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在就业应聘准备时感到就业压力较大。 3.就业选择。调查对象主要通过学校就业网站(52.7%)和学院就业信息平台(15%)获得就业信息。大部分首先考虑发展空间(38.8%),其次考虑个人兴趣(27.2%)和是否适合自己(25.9%),报酬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考虑的较少(4.8%/2.7%)。选择过程中首先考虑自己的想法(54.7%),其次会考虑父母(18.9%)和男/女朋友(12.2%)的意见,参考导师、同学及学长等人意见较少。将就业选择与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是否受到父母影响与父亲职业有关(P=0.0217),当父亲职业为管理类或技术类时 ,受到父母影响比例比较高 ,当父亲为农业劳动者时 ,受到父母影响比例相对较低。 (三)就业结果。 1.职位数量。调查对象求职过程中接到的职位数量集中在1-3个(80%),只有极少数人没得到offer(1.6%),多于4个职位的比例为18.4%。将毕业生职位数量与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接到的职位数量与所在院系有关(P=0.0021),护理学院研究生得到0-2个职位比例比较高 ,放射医学研究所以及基础医学院得到≥3个职位的研究生比例略高。 2.毕业去向。调查对象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国内就业(84.1%),且绝大多数与所读专业相关(91.2%),主要是医疗卫生单位(51.1%),高等教育单位(13.0%),中小企业和党政机关(9.9%/8.4%)。将毕业去向与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就业单位类别与所在院系(P=0.0081)、成长环境(P=0.0093)有关。其中,公共卫生学生和基础医学院学生大多进入医疗事业单位(62.96%/43.59%),企业或其他单位(18.52%/30.77%),进入科研教育单位则存在差异(7.41%/ 25.64%)。成长于城市或城镇、县郊的毕业生比农村的毕业生就业于医疗卫生单位的比例更高;成长于农村的毕业生就业于科研教育单位或党政机关的比例相对较高。 3.职位认知。大部分人对目前的就业岗位基本认可(60.8%),25.2%的调查对象认为符合本人的期望 ,并表示会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73.2%),等待跳槽的较少(2.7%)。 三、讨论与建议。 (一)家庭背景对个人就业影响较大。 家庭是个人社会支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就业心理、就业选择、就业质量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2]。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自我认知更清晰,更愿意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若父亲职业为管理类或技术类时 ,学生更愿意听取其建议,而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科研教育单位或党政机关,较少倾听父母的建议 ,在就业求职被拒感到就业压力最大的比例远远高于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学生。刘新华(2013)[3]、闫岑(2015)[4]等人的研究也发现相似情况。虽然家庭背景非个人之力可以改善,但高校在研究生就业工作可结合学生家庭背景对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复杂和不良的研究生 ,要帮助其构建压力缓解的途径和渠道。 (二)实践经历有助缓解就业压力。 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研究生个人成长具有重大意义[4]。对于医科研究生而言,校园外的实践和校园内的学生工作都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高研究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并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本研究也发现无校外实习或学生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在就业应聘准备时感到就业压力较大。白鸽(2013)[6]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实践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效果。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充分搭建实践的平台,围绕着医科研究生专业结合点和兴趣点指导开展实践 ,从而促进研究生个人成长 ,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三)医科细分专业去向差异明显。 医科类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为主,科研单位、企业等为辅,而不同细分的医科类毕业生去向差异较为显著。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生去企业工作和拿到多职位机会的比例都高于其他院系,对照毕业去向发现已有不少毕业生已涉足医学新媒体、医疗租赁、医疗金融等新兴领域。在大健康产业链和“互联网+医疗”概念的推行下,高校也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去向,在就业途径上扩宽并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推动医科细分专业就业的共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