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研究以诊断学课程为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医学人才成为主流。诊断学作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过渡课程,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医疗行业人才培养。然而,在现阶段的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 “填鸭式” 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实践能力难以提升。尤其是近些年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新《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导致学生在学习能够接触的患者少,同时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实践教学开展难度加大,造成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大大降低。因此,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真正需要地医学人才是改革诊断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医科大学需要认真思考,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
2 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诊断学课程教学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知识,需要运用很多临床新理论、新方法。诊断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关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这需要学校与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并重,同时要做好 “三基” 训练,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丰富课程内容,关注询问、体检、病历书写、实验分析、临床判断以及临床思维等技能在临床学科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用诊断方法对患者疾病进行诊断。有时无需进行特殊实验分析就可以诊断,有时即便做了实验分析也不一定能做出准确诊断。如对于患者腹部包块盆腔转移,即使患者做齐了CT、B 超、MRI、内镜等检查依然不一定能做出诊断,而要靠触诊进行辅助诊断。
因此,开展诊断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势在必行。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对现有的诊断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方法、实训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优化,将教学重点转移到物理诊断方面,强化课内课外的实训教学,改进临床技能考核方式、提升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在学生学习成绩中的比重,以培养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基层医学人才。
3 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3.1 教学目标的改革
医学一直提倡不仅要预防和治疗疾病,还要关注疾病引起的患者心理问题。因此,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医者仁心。因此,诊断课程教学目标并非只是医学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医德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 “真诚服务患者”“救死扶伤” 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践表明,医学伦理教育在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诊断学教改的基础。教材汇编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可以采用全国统一的教科书。但在课时安排上需要进行改革。过去,我校诊断学理论课程为54 个课时,实验课程为36 个课时,总教学时间为90 个课时。可以参照高等教育部的教学要求和其他医学院系的经验对课时进行了改革,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新的调整,增设了诊断学实验教学,体检学教学、诊断学实验指南等内容。
表1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诊断学课时情况一览表课程 课时(个)诊断学理论课程 54诊断学实验课程 36总教学时间 90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加了一些症状学内容,如,腹痛,腹泻和心悸等。其次,是对完整病历书写相关的大课进行调整,在实验室的小班授课中会讲到,并在课程中向学生展示演示案例。再次,是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学校可以将临床生化检查增加了2课时,并保留了传统的3 种传统检测方法,以满足区域发展和医学发展的要求。最后,可以在实践课中增加案例分析和简单的临床思维练习,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整合到现实中,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校开设的 “临床思维课程” 系统地介绍了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对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锻炼融入医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调临床思维的教学,学生可以学习用临床思维收集病史,综合分析病史数据,总结诊断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此外,诊断临床技能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分析诊断疾病,并将基本医学理论、实验方法、诊断技能等与所学理论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创建诊断测试申请表,分析实验测试结果,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质的原版英文教科书,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可以作为本课程的参考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